四大只是一个普遍的说法,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四大、六大甚至十大,七大名著之中的三本在名义上似乎被删掉了,但它可以一直存在在人们的心中。
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: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,但是其实在以前我们有七本名著,之所以被删了三本,是因为被删除的三本在当时不适合民众阅读。而且中国人有一种很古怪的“凑四”心理,不管什么东西都希望往四个上面凑,所以流传到现在我们就只有这“四大名著”了。
七大名著指的是四大名著《红楼梦》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以及《儒林外史》《金瓶梅》《聊斋志异》,后来这三本之所以被删掉,是因为这三本书各自都有显著的弊端。
被删减的三大名著是明清时期的《儒林外史》、《金瓶梅》和《儒林外史》。这三本著作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前面所提及的四大名著,可这三本奇书在当时并不被统治者所喜爱,故多被宣布为禁书。
七大名著分别是:《西游记》《红楼梦》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聊斋志异》《金瓶梅》和《儒林外史》。可是,后来我们经常提到的是四大名著,而非七大名著。为何会这样呢?事实上删减七大名著中的三大名著的大致原因有两个:之所以有四大名著的说法,是因为图书馆想要提高图书的销量。
因为被删掉的那三本名著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,也不利益社会的稳定,所以就把原来的七大名著删减为四大名著了。其实书籍一直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,人们不仅要读书中的故事情节还要发出一些思考,以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升华。
1、《老三国》删除那么多是为了追求电视剧的品质。一些无关紧要的镜头全都被删掉了。当初94年播放的时候一集是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剧集类型的。从95年广电局成立,电视剧电影有了开始规定,一些不和谐的画面被删除,还规定每集是40多分钟。
2、当初94年播放的时候一集是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剧集类型的。从95年广电局成立,电视剧电影有了开始规定,一些不和谐的画面被删除,还规定每集是40多分钟。于是三国演义老版就删除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,如战公孙瓒,讨伐宛城,刘备救孔融等等。
3、因为老版的《三国演义》,为了追求电视剧的品质,一些无关紧要的镜头全都被删掉了。当初94年播放的时候一集是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剧集类型的。从95年广电局成立,电视剧电影有了开始规定,一些不和谐的画面被删除,还规定每集是40多分钟。
4、中国是个装逼社会。现在有一点点暧昧都是涉黄。所以有的骗子剪掉了。
5、封汝为陈留王,出就金墉城居止;当时起程,非宣诏不许入京。”而在电视剧中却被删除了。在小说中,淳于琼在让曹操俘虏后,被割去十指耳鼻,被放逐回去侮辱袁绍。在电视剧里,割去十指耳鼻却变成了脸上刺字。此外,淳于琼回营后,被袁绍下令斩之,也就是杀头,电视剧却变成了放进酒缸里淹死。
《三国演义》绝对是当时的大投资大制作的电视剧,并且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制作中,所以拍到后期资金不足的现象发生,况且诸葛亮死后的情节知名度不高,观众的兴趣不会太大,所以粗糙在所难免,但这也是基于和这部电视剧整体对比,和现在的号称大制作的电视剧相比,现在的电视剧才是真正的粗糙。
我个人认为两个版本的《三国演义》都拍得不错,两版《三国演义》各有千秋。喜欢老版《三国演义》的观众觉得老版台词设计、服装设计更好,更加切合原著,是难得的经典电视剧;认为《新三国》太过现代化,缺少底蕴等。
我个人认为《三国演义》的两个版本拍得很好,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优点。喜欢老版《三国演义》的观众认为,老版的台词设计和服装设计比较好,比较符合原著,是一部难得的经典电视剧;他们认为新三国过于现代,缺乏细节。
央视《三国演义》版电视剧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拍摄条件有限,资源调度权有限。所以为了拍摄进度,分成几个剧组同时开拍,导致《滚滚长江东》片名中出现在长江水面的曹操、诸葛亮、刘备、关羽、孙权、张飞被排除在外。央视版三国里的主要人物都很优秀。
很多人看新版三国的感觉不好,也许是看过《三国演义》的原著和老版三国之后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,所以看新版三国就感觉是变了味道。